
从左到右:吴念念、宋夷晋、曾巧巧、杨琳琳、卢婷婷、付青云。
她们是守护生命的“提灯者”,在与病魔的赛跑中提升温度、疗愈身心;她们更是身怀“绝技”的当代“侠者”,用创新护理技术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。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,本报记者深入宜昌各大医院,记录护士们的“十八般武艺”,见证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,如何用专业与奉献,书写新时代南丁格尔精神。
“一针见血”的“吴一针”:
用针尖守护最娇嫩的生命
“吴老师,这里有个宝宝太小,不好穿刺,快来帮忙!”5月9日8时许,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部,正在巡房的大儿科护士长吴念念接到新生儿科紧急求助。面对刚出生10多天的娇嫩患儿,她凝神屏息,找准角度下针,动作快、准、稳,瞬间“一针见血”。
在儿科护理岗位深耕26年,吴念念早已凭借“一针见血”的绝活声名远扬。每当遇到难扎针的孩子,同事和家属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她,亲切称她为“吴一针”。今年4月,一名半岁胖宝宝因肺炎转院而来,其细如发丝的血管连静脉显像仪都无计可施。吴念念在床边反复观察,在宝宝头部发现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,凭借多年经验和精湛技术,成功完成穿刺,让焦急的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。
谈及“一针见血”的秘诀,吴念念感慨:“哪有天赋,不过是把‘失败’磨成‘经验’。”无数个深夜,她复盘穿刺案例,从进针角度到指尖触感,将每一次失败都转化为改进笔记。千次万次在模型上练习、百余个家庭信任支持,支撑她的是“减轻患儿痛苦”的坚定信念。
如今,吴念念将26年的“针尖功夫”化作“传帮带”的火种。她牵头组建静脉治疗小组,悉心培养出一批“穿刺能手”。2025年以来,这支“精锐部队”已协作完成20多例高难度穿刺,让“一针见血”成为科室间的“安心符号”。
正如吴念念所说:“我们也是父母,深知家长的期盼,而家长的理解,更是护士前行的动力。”吴念念用匠心诠释着“天使”大爱,温暖着每一个患儿家庭。
三峡日报记者 时刚 通讯员 周桂琴
诊室里的“艺术治疗师”
“王阿姨,今天打扮得很精神!”5月9日下午,宜昌市优抚医院(心理医院)康复科主管护师宋夷晋,在病房熟络地跟患者打招呼。这个开朗、时刻都面带笑容的女孩,不仅让人如沐春风,还能通过绘画走进患者的内心,为精神疾病患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。
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多年,宋夷晋深知精神疾病患者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敏感。传统的交流方式,常常难以真正触及患者的内心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接触到了绘画疗法,潜心学习后将其引入护理工作中。
“绘画本身就有缓解焦虑的作用,我们通过他画的画,能看到他的内心。”宋夷晋说,如果画中涂抹的痕迹很重,可能他正处在焦虑中;如果右边很大片空白,可能他是个念旧的人,或者对未来没有规划;如果尖锐线条过多,可能他有潜在的暴力倾向。
遇到一些青少年患者,宋夷晋也会让他们画画,根据画作分析联合家庭治疗,跟孩子的父母一起沟通,“孩子们把不愿意说的都画出来了,通过这幅画看到孩子缺失的东西,更直观地看到孩子的心理动态。”
通过观察患者画作中色彩浓淡、线条曲直等细节特征,她常常能精准捕捉患者的情绪波动。当她主动询问对方“最近是不是有些焦虑”,患者惊讶的神情印证了她的判断。这种“以画知心”的沟通方式,不仅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,也让宋夷晋非常有成就感。
在生活中,宋夷晋是个热爱旅游、美食、运动的女生,活力满满。她也将这份高能量带给了她的患者,接纳他们不好的情绪,“每天多半个小时陪陪他们,可能他们就能早点出院。”
三峡日报记者 郑延 通讯员 任艳芳
“游戏化健康”理念倡导者:
让呼吸训练变快乐游戏
“吸气,呼气,双手感受腹部起伏……”5月8日上午,在市三医院肺四科病房,护士长曾巧巧正用自制的简易肺部模型,指导结核病患者进行呼吸训练。只见她手中的塑料瓶连接着气球和吸管,轻轻一按,气球随之收缩膨胀,呼吸原理一目了然。
随后,她端出一杯水和乒乓球:“来,试试把球吹到对面!”患者跟着她的示范,调整呼吸节奏,乒乓球在水面欢快跳跃。“这个游戏不仅能锻炼呼吸肌,还能改善肺功能,让康复过程更有趣。”曾巧巧介绍。
2013年,刚参加工作的曾巧巧遇到一位治愈出院的结核病患者,因忽视呼吸康复,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。“如果能早点介入呼吸康复训练,结果或许会不一样。”这件事让她决心探索更有效的肺康复方法。
她发现,传统呼吸训练枯燥乏味,不少患者难以坚持,尤其是长期服药的结核病患者,更容易因药物副作用产生抵触心理。于是,她开始搜集、设计趣味康复游戏。
吹乒乓球锻炼肺活量,用吸管吹动小纸条训练呼吸控制,盐袋辅助练习腹式呼吸……这些低成本、高趣味的小游戏,让患者在互动中不知不觉提升呼吸功能。
2021年,曾巧巧参加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康复专科护士培训,获得国家级心肺康复专科护士资质认证。如今,每天上午,病区走廊都会响起舒缓的音乐,患者和家属跟着她的示范,一起练习呼吸操。“练了半个月,爬楼梯不再那么喘了。”一位患者欣喜地说。
近年来,曾巧巧的“游戏化康复”理念惠及数百名患者。她的呼吸康复移动护理车上,装满了各种小道具,走到哪儿,康复课堂就开到哪儿。“护理不仅是技术,更是传递希望的艺术。”她笑着告诉记者,看到患者重获自由呼吸的笑容,就是她最大的成就。
三峡日报记者 高然 通讯员 龚梓
护士跨界变身“发明家”
从事护理工作14年来,杨琳琳一直坚守在临床护理一线,目前是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科二病区的护士长。
骨科护理工作细致繁重,尤其是术后患者的康复期,既需要科学规范的干预,也需要贴合患者实际需求的细致照护。工作中,她始终坚持一个理念:护理不仅是执行医嘱,更是一个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专业过程。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真正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。
在长期的实践中,杨琳琳发现现有的一些护理器械,在功能性和便捷性方面尚有不足。比如,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,在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,容易因姿势不当或活动过度而导致关节脱位,给康复带来风险和困难。针对这一临床难点,她带领团队研制了“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防脱位固定支具”。这项装置兼顾了固定与训练的平衡,既能有效防止脱位,又能安全引导早期锻炼,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康复效率和安全性。这项创新还荣获了宜昌市优秀“五小”创新成果奖。
除了这项专利,杨琳琳和团队还围绕牵引、伤口护理、康复训练等多个临床环节,陆续创新了如“骨科护理用创伤口冲洗装置”“护理绷带优化结构”“下肢训练康复辅助装置”等实用型发明,目的就是通过简洁高效的工具,减轻护理人员负担,提高患者的康复体验。这些创新源于实践,立足临床,真正做到了“从护理中来,到护理中去”。
“一名优秀的护士,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,更要有持续改进的意识和服务创新的热情。未来我也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中心,把更多护理难题转化为创新课题,用我们的智慧与专业,助力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、重返生活。”杨琳琳说。
三峡日报记者 张婷婷 通讯员 高琦
生命创口的“修补匠”
“卢老师,32号床需要辅助排痰。”“我爸的手有点浮肿,麻烦您帮忙看看。”……5月9日,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住院部6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,主管护士卢婷婷脚步匆匆穿梭在几个病房。她负责着30多名病人的护理,打针、换药、处理伤口、辅助排痰、吸氧,从早上8点,连轴转至近午时,还没来得及喝口水。
这日复一日重复而繁琐的工作,卢婷婷从未厌烦。2007年,20岁的她大学毕业从事护理工作,18年来不仅能独当一面,2024年还通过考核成为一名国际伤口治疗师。目前担任医院伤口护理组副组长,参与全院伤口会诊及护理门诊坐诊工作,擅长急慢性压力性损伤、糖尿病足、各种慢性溃疡、术后难愈性伤口处理以及造口并发症的处理。
今年3月,在住院部第一次见到张大爷时,卢婷婷也吃了一惊。68岁的张大爷因肺部感染住院,他因中风卧床10年,髋部严重溃烂,散发臭味。刚入院时,张大爷情绪低落。卢婷婷微笑着安慰:“大爷,您别担心,伤口能治好。”恶臭扑鼻而来,卢婷婷没有退缩,她专注地清洗,消毒棉球轻柔划过溃烂的皮肤,每一步都小心翼翼。边换药边讲述其他患者的康复故事,让希望的光重新在老人眼中点亮。住院三周,卢婷婷每天坚持为张大爷换两次药,疮口溃烂处渐渐长出了红肉,并慢慢收口。出院后,卢婷婷每天利用午休和下班,上门为张大爷换药,伤口终于愈合。
翻开卢婷婷的手机相册,有很多是她为病患处理伤口的照片。指着张张照片,卢婷婷如数家珍。她的微信置顶着各个病友群,几百条咨询记录里,字字都是生命的托付。正因如此,卢婷婷多次受到患者回访满意度好评,多次收到患者表扬信和锦旗,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责任护士。
“我始终坚信,优质护理不仅在于规范操作,更在于以爱心与细心倾听患者需求,用温暖抚慰疼痛与焦虑。”卢婷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未来将继续深耕专业,精进技术,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每一份信任。
三峡日报记者 王晶晶 通讯员 李飞
会“功夫”的“宝藏”中医护师
5月9日上午10点,宜昌市中医医院风湿免疫科病房内,主管护师付青云正在为一名脾胃虚寒的患者进行理疗。她将特制中药粉,精准填入脐窝,随后在全麦面碗上放置圆锥形艾炷。“噗——”伴随手中一柄袖珍火枪吐出了寸许长的火焰,艾炷顶端升起袅袅青烟,混合着药材清香的温热气息在室内弥漫。
“对脾胃虚寒的病人,可通过脐灸来补益中焦、调理脾胃,进而起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。”付青云介绍。数分钟后,患者倍感舒适地走出病房。
在宜昌市中医医院,付青云是这里的全能护士,她先后在医院心血管、中医经典病房等科室工作13年。相比西医护理,静脉输液、发放口服药等只是常规操作,付青云对拔罐、刮痧、火龙罐、耳穴理疗等中医技能无一不精,拥有一身“真功夫”。
“中医讲究‘整体观’和‘辨证施护’,这让我们在护理时更注重患者的全身调理,而不仅仅是症状。看到患者通过中医护理慢慢改善体质,真的很有意义!”付青云说。
该院风湿免疫科,以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关节疼痛等免疫类疾病患者居多,还包括干燥症等综合类疾病。在护理这类病人过程中,付青云往往要运用到多项中医技术来共同干预。多年来,接触大量需要长期调理慢性病患者的经历,让付青云对各类病情的护理办法了然于胸。
“风湿病人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疼痛,会运用中药涂擦、火龙罐、蜡疗等去缓解患者的病痛;针对寒湿体质的调理,可以运用拔罐、刮痧来改善患者的体质……”
作为一名中医治疗专科护士,付青云还承担医院中医护理方面的临床教学任务,跟随主任坐诊,协助为患者治疗,在病房为病人开展个性化的指导,对症施护,并进行中医治疗。
“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并信任中医护理的独特优势,我也会秉持认真、专业、负责的态度,让更多患者亲身感受‘简、便、验、廉’的中医特色疗法,用看得见的效果赢得信任,让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继续造福更多人。”付青云说。
三峡日报记者 卞健鑫 通讯员 邓南雨
读懂护理工作的专业价值
又是一年国际护士节。当我们用鲜花和掌声致敬护理工作者时,更要透过“白衣天使”的温暖称谓,看见护理工作日益精进的专业成色,读懂护理工作背后的专业价值。
护士,这个神圣而又平凡的职业。长期以来,人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他们的奉献,看到他们在病房里的忙碌,看到他们为患者端水喂饭、换药打针,看到他们在面对突发病情时的勇敢无畏。这些奉献和付出,确实值得我们深深敬佩,但它们只是护士职业的温暖底色,是支撑护理事业前行的道德基石。
护理工作的本质远不止于此,和医务工作者一样,护理工作者们也在用专业守护生命。例如,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护士长吴念念为了给新生儿输液,练成了“一针见血”的“吴一针”;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二科护士长杨琳琳,为了缓解患者痛苦,从临床工作中寻找灵感进行发明创造,先后取得多项发明专利,成为“护士发明家”……这些成绩背后都是长期专业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结果。
进入人工智能辅助护理的时代,护理已成为医疗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专业力量。从精准的生命体征监测到复杂的伤口护理,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到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指导,每一个环节都要依赖于护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。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护理工作的专业价值往往被忽视。一些人认为护理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,缺乏技术含量,这是对护理职业的误解。我们应当摒弃这种偏见,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对于医疗体系的重要性,营造尊重护理专业的社会氛围。
在这个护士节,让我们用专业精神为护理工作者加冕,让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能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价值。
·刘晶晶·